散热效率是影响笔记本性能发挥的核心要素,因为再高的配置也禁不起过热降频的折腾。有关笔记本的散热设计,CFan过去曾详细介绍过热管、风扇、散热鳍片和出风口的作用,今天我们则来补全进风孔的重要性。
复习进风孔的作用
在2017年13期特别话题中,我们介绍过笔记本散热模块的工作流程:处理器和显卡运行时发热,热量首先会传导至覆盖芯片上的散热片,然后有热管传递到散热鳍片上,最后再由风扇去吹鳍片,通过冷空气与鳍片的热交换来带走热量,从而达到控温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冷热空气的交换流通至关重要。对游戏本而言,几乎所有产品都会在CPU、GPU和散热风扇对应位置的底盖附近添加密密麻麻的进风孔。由于笔记本普遍使用离心式风扇,这样外部的冷空气就会从进风孔中被抽进来(图7)。换句话说,底盖的进风孔面积越大、距离风扇越近,抽进来的冷空气风量也就越大,散热效果也就越好。
为了避免从进风孔“入侵”的灰尘,进风孔对应的底盖内侧普遍还会贴有一层防尘网(图8)。如果你的笔记本没有这层防尘网,建议自行购买贴上。
进风孔遇到轻薄本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如今绝大多数轻薄本的底盖上变得越来越“干净”(图9),具体表现就是——进风孔好像不见了!
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因为时下轻薄本青睐类似Unibody的超薄金属材质,如果再在底部开孔可能会影响整体结构的强度。于是,更多轻薄本都将进风孔和出风口都集成在了屏幕转轴内侧,散热效率较普通笔记本大打折扣。
进风孔到底有多重要
那么,进风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早些年iFixit网站工程师就曾做过一个实验:由于忍受不了MacBook Pro(2014款,底盖无进风孔)的夸张发热量,直接用电钻在MacBook Pro底盖对应风扇的位置打了两圈进风孔(图10)。结果却是效果显著,全速运行时内部平均温度从90摄氏度下降到了40摄氏度!这就是小小进风孔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你的笔记本发热严重,在过保后也可考虑手动在底盖上开孔改善空气流通。
还是以最新的13英寸的MacBook Pro为例(2016/2017款),内置Touch Bar的版本散热效果也远远优于没有Touch Bar的版本。除了前者拥有双风扇的配置以外,它在底盖边缘位置加入的条形进风孔也是功不可没(图11),可以极大地增加冷空气的流通量(图12)。而无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 Pro底盖没有任何开孔,好看是好看,但散热压力谁用谁知道。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轻薄本的底盖,你会发现很多产品虽然放弃了在对应CPU、GPU和风扇位置的开孔,但却在底盖两侧不明显的位置增加了细小的开孔区域,而这些孔隙就承担着进风孔的重任。只是,这种距离风扇较远,开孔面积较小的“小打小闹”,肯定不如大面积的开孔有效(图13)。
要视觉效果的整洁、底盖整体强度的坚韧,还是为了确保散热效果而大面积开孔?这是摆在所有笔记本厂商面前的一个问题。但就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小编是支持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