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手机在外观设计和基础硬件上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各品牌新品又该如何区分高下?此时,体现在硬件层面的特色功能就派上用场了。然而,纵观现实中手机的各种特色卖点却存在实用和噱头两种“成分”,我们又该如何加以取舍呢?
双摄&多摄组合(有意义)
很早以前,CFan的观点是双摄不见得比单摄好,这一点从三星自Galaxy S9+之前始终坚持单摄设计且拍照实力出色就能加以验证。此外,如何协调双摄合成(黑白+彩色或普通+景深)对成像算法优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手机厂商具备足够的“软实力”。
华为P20 Pro的三摄设计
然而,如今所有常见的SoC(处理器)内集成的ISP都针对双摄(甚至三摄)提供了原生优化,作为新品如果没能武装双摄反而会成为“落伍”的代表。对同品牌同价位的手机来说,双摄意味着至少可以带来硬件级的背景虚化能力,所以双摄或三摄已然成为智能手机的发展是趋势,属于必备的功能要素之一。
环形闪光灯(噱头)
闪光灯主要用于暗光下的补光之用,时下最常见的就是双色温闪光灯的组合。而魅族旗下的中高端手机则主打特色的“环形闪光灯”(由5对双色温LED灯组成)。这种闪光灯的优势是亮度更高,在拍摄微距时可获得更好的、独特的、柔和的阴影,如果打开来电时闪光灯闪烁的特效,夜晚也能带来更酷的使用体验。
迄今环形闪光灯也没能在智能手机领域普及,一方面是这种设计不太经济,此外就是用途还是太过单一,在更多厂商和用户眼中,后置闪光灯的重要性远不如为前置摄像头找个专用的柔光灯搭档。
炫酷呼吸灯(噱头)
PC领域总喜欢通过“光污染”来彰显个性和炫酷,如今“光污染”也逐渐蔓延到了手机领域。比如黑鲨、红魔和ROG游戏手机就都在后盖上加入了呼吸灯设计,在游戏胜利或随时闪烁炫酷的光效吸引周边人群羡慕的目光。
但是,呼吸灯在工作时却存在耗电问题,而智能手机在游戏过程中最担心的遇到的也是遭遇电量低的尴尬。所以,它的存在只是满足了极少众用户的虚荣心理,以及帮助手机品牌的光效宣传,对手机的体验提升并无太大意义。
线性震动马达(有待观察)
手机内置的震动马达是一种最容易被忽视的元件,为了省电很多用户新买手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闭虚拟键和通知的震动反馈,马达唯一的用途就是来电提醒。但是,震动马达却又是一种可以显著提升使用体验的存在,比如苹果iPhone就用名为Taptic Engine线性马达模块在触控式Home键上模拟出了“好像真能按下去”的感觉,而魅族15/16系列也借助名为mEngine的线性马达模块带来了更真实的交互体验。
线性马达虽然暂时成本很高,看似意义不大,但它必将成为未来高端手机重点改进的零部件之一,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竞品的实用卖点之一。
立体声扬声器(有意义)
智能手机为了保持身材,很容易在扬声器设计上缩水,比如削减音腔体积牺牲音量和音质。而“良心”手机则喜欢在扬声器设计上加以优化,其中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塞进两颗扬声器组成立体声音效。
可能有用户觉得再高品质的扬声器也比不过10元的耳机,毕竟后者可以带来更沉浸式的环绕声体验。然而,长时间佩戴耳机并不舒服,独自一人时使用手机外放反而更加惬意。因此,除非你不玩游戏,否则立体声扬声器还是非常有必要纳入优先选购功能列表中的,听音辨位的效果可以助你取得更好的游戏成绩。
NFC功能(有待观察)
NFC是很多高端手机主打的卖点,而关于它存在的意义一直存在分歧。现阶段NFC最具代表性的功能就是虚拟银行卡和公交卡,从而可以取代钱包和各种卡片完成支付和乘车。此外,小米手机(已经)和华为手机(即将)还开放了NFC虚拟门禁卡的功能(对门禁卡频率和是否加密有要求,不是100%成功),实用性大增。
然而,随着支付宝和微信,以及各大城市开放扫二维码乘车的方式,NFC的核心功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除了刷NFC的体验要优于扫二维码以外,二者在功能上已经出现了重叠。因此,NFC虽然实用,但也不再是必须。
红外遥控模块(有意义)
相信很多用户都遇到过想操作电器才发现遥控器里的电池没电了,需要购买换装新电池后才能继续操作的尴尬。此时,如果智能手机能在顶部配备一个红外模块,就能通过APP模拟万能遥控器的角色,随时控制常见的家用电器,在关键时刻堪称“救命”。
可惜,红外遥控功能虽然实用,但始终没有普及,至今也只在小米(红米)和华为(荣耀)等少数品牌旗下比较常见,而且像小米8和MIX2S等新品也因为实现更高屏占比而牺牲了红外模块设计。
独立的快捷按键(有待观察)
音量和电源键是每一款智能手机必备的物理按键,而在它们之外保留的按键则会被我们称为独立快捷键,比如一加手机的三段式开关、锤子手机的对称式按键、荣耀Note 10的Turbo键等。
理论上讲,独立快捷键在支持自定义功能的情况下,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设计,可以让我们结合个人习惯,一键打开指定功能或程序。但如果不支持自定义,只能使用预设功能,那它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各种压感技术(有待观察)
目前手机圈的压感技术主要包括压感屏幕(如iPhone的3DTouch),以及边框压感(如HTC的Edge Sense),前者可以根据手指按压屏幕的力道弹出不同菜单,而后者则可更准确识别点两下、握一下、压一下等与手掌或手指的交互操作,从而触发不同功能。
可惜,类似功能如果没能得到以谷歌为代表的整个Android软硬件生态圈的支持,很难有所建树。已经有消息称苹果未来会放弃压感屏幕技术,而HTC的Edge Sense虽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但该功能却仅被顶级旗舰猎装,对普通用户而言又没有任何意义。
屏下指纹识别(未来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屏占比逐渐突破90%大关,再也没有安置前置Home键的空间,而很多用户又不接受后置或侧置指纹设计。于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就成为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只是屏下指纹从技术上衍生出了光学和超声波两种,相对而言基于超声波的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更具前景,因为它出了无需在屏幕上开孔外还能同时解决湿手解锁的问题。
3D结构光设计(有待观察)
可能有人会觉得3D结构光和屏下指纹功能冲突,认为二者都是用来解锁屏幕和支付的方案。实际上,3D结构光的潜力更高,除了可替代指纹用于解锁屏幕和安全支付以外,该技术还能进阶到“TOF技术”,在AR和游戏等方面可带来突破性的应用场景,只是它的普及要在屏下指纹之后,还需要搭配5G网络才能被彻底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