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到底好用不?摩托罗拉Moto Z评测体验

智趣狗 2016-11-02 10:04

虽然Android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它们的小模样儿却越来越像。因此,在外观设计和硬件配置相近的情况下,小伙伴们自然是以价格论英雄,谁便宜谁就是王道。

333

看,早期的智能手机多个性

12

再来看看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是亲戚!

如何才能让厂商在配置相近的前提下有底气提价?品牌知名度算一个,而另一个就只能靠所谓的“黑科技”了。智趣狗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产品,就是以模块化概念为主打黑科技,借助模块化外挂,可随时在手机、投影机、专业相机和高品质移动音箱之间转换角色的Moto Z。

00

 

提起模块化,可能很多童鞋都会联想起谷歌的Project Ara计划(其实这个计划最早也是摩托提出的,只是后来随着收购被谷歌摘了桃子),虽然谷歌在9月份宣布中指这个项目的研发,但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依旧表示,摩托的模块化手机Moto Z将成为竞争“杀手锏”。

Hasselblad-Moto-Z

那么,这个“杀手锏”能帮助Moto Z在虎狼环视的手机战场中来个五杀团灭吗?

先发一点牢骚

怎么说呢,对Moto这个品牌而言,小编还是很有感情的。在功能机还是傻大粗的时期,入手的Moto V3曾让同学羡慕不已;在Android手机刚起步的时期,入手的Milestone里程碑玩起3D游戏来完虐同时期同事新买的HTC G7;随后小编还先后买过Moto Defy和Droid Razr,前者三防功能和后者的刀锋纤薄,在当时来看都是满满的情怀有木有。

可惜,那个时候的Moto系统对国人习惯的优化总是不到位;总是抱着某一个经典设计不撒手,后续新品总会产生审美疲劳之感;在互联网手机浪潮下掉了队,在低配高价VS高配低价的战役中输的一塌糊度,最终先后被谷歌和联想收入囊中。

11

不好意思,牢骚发的有点多,说这些只是觉得Moto在手机领域的跟头跌的忒惨了点。还好,Moto最近2年的新品还是打出了不少经典产品,无论是不怕碎屏的Moto X极还是今天带来的Moto Z,在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研发实力为依托。它们确实很贵,但它们又真的很好。相信这也是不少体验过这些手机用户的赶脚吧。

Razr刀锋归来?

Moto Z裸机给小编的第一感觉,就是DroidRazr回来了?这款机器的厚度只有5.19mm,真的很薄。而其作为一款5.5英寸手机而言,136g的重量也非常之轻,堪比很多5英寸手机。

IMG_7210

可惜,一个硕大的,凸出的摄像头让Moto Z薄得不够彻底。没辙,摄像头模块受限于物理结构不可能做得太薄,所以像Moto Z这种主打超薄性感身材的手机注定是要突出于机身表面的。

IMG_7206

为了保证纤薄机身的坚韧性,这款手机采用了军用航天级铝合金机身(边框和内部框架结构),而屏幕也采用了康宁大猩猩玻璃,提升了耐磨性。至于后盖,则是中间的不锈钢材质+上下端的玻璃盖板(用于信号溢出)。

IMG_7209

Moto Z在外壳上加入了纳米级防水涂层,可以实现防泼溅级别的防水能力(比如不怕淋雨)。曾有网友尝试将Moto Z放进水盆3秒后拿出来,结果只是外放声音变沙哑了,一小时后恢复正常。小编想说的是,既然Moto官方没有拿IPXX防水认证说事,童鞋们也就别冒死尝试了吧?

IMG_7203

纳米级防水涂层的防水效果先放一边,它的存在至少提高了Moto Z边框的防滑性,如此薄且光滑的边框握在手里并没有打滑的赶脚。

再有就是Moto Z的一些细节设计了。比如在屏幕顶部听筒右侧加入了前置闪光灯,夜晚自拍时可以起到补光作用。

IMG_7214

正方形指纹识别,在圆形、椭圆、长方形满天飞的今天颇有鹤立独行的感觉,只是为啥要把Moto的Logo放在它的上面?这就让Moto Z的“下巴”显得有点长了。

02

Screenshot_20161031-163859-262

可以通过指纹一键启动支付宝付款界面

对了,Moto Z将光线感应器设计在了指纹识别器的右边,在息屏状态只要用手从上面挥过就会显示时间信息。

手机底部的这些金属触点可就厉害了,它们就是用来接驳Moto Mods模块的摩磁触点

01

手机底部则是USB Type-C接口,这个接口同时也取代了3.5mm耳机孔。Moto Z随机赠送了一个Type-C转3.5mm耳机口的转换器,用于接驳普通的耳机。

IMG_7202

03

哈苏摄影模块体验

Moto Z手机背面一共有16个裸露的金属触点和一道金属条,咱们将这些触点理解为USB接口里的引脚,触点越多所能识别的电信号越多,就越能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

IMG_7222

IMG_7221

 据悉,这些模块触点都是23K金的,在耐久上面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但是平时也要避免上面沾到水哦

其实模块化手机也并非Moto Z的专利,LG G5系列也主打可拆卸的模块设计。和LG G5相比,Moto Z的模块设计支持“热插拔”,无需像G5需要关机,更换模块后才能重新开机使用,所以在体验上要人性化很多。

智趣狗拿到的Moto Mods为哈苏摄影模块,这个模块包含一个支持10倍光学变焦的1200万像素镜头、疝气闪光灯以及独立快门和电源按钮。

IMG_7216

使用时只要将Moto Z的镜头对准哈苏摄影模块背部的圆形凹槽,磁吸金属触点就会将手机和镜头模块紧密结合,当你听到“啪嗒一声,Moto Z就变成了一部准专业的数码相机了。

IMG_7227

需要吐槽的是,哈苏摄影模块自身的厚度为15.1mm,和Moto Z结合后整体厚度将超过20mm,而总重量也将达到136+145=281g,真的很压手。问题是,无论是Moto Z自身还是哈苏摄影模块身上都没有挂绳孔!没有挂绳的DC会被人鄙视的,因为不规则的线条和较重的重量很容易脱手摔落。所以,小伙伴们在使用Moto Z和相机模块时要留个心眼哦。

IMG_7229

IMG_7235

想拆卸哈苏摄影模块时,只需抠一下底部的凹槽即可,当手机检测到摄影模块与金属触电分离时会震动提醒,告诉你我们已经分手啦。

对了,哈苏摄影模块并没有内置锂电池,它的工作需要消耗Moto Z自身的电池。所以,当它在工作时(镜头探出时)如果强行与手机分离,镜头是无法自动收回来的。需要再次与Moto Z连接时镜头才能回家。

在使用上,哈苏摄影模块和传统数码相机很像,运行手机相机APP或按下摄影模块身上的电源按钮就能激活拍照界面,通过拨动变焦杆缩放画面,两段式快门按钮的手感也没的说。

IMG_7220

在体验上,光线良好的环境下,哈苏摄影模块和Moto Z身上的摄像头拍照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在进行变焦之后,拍摄效果就将出现质的飞跃了。

拍照对比1

拍照对比4

拍照对比3

拍照对比5

拍照对比2

怎么样,在Moto Z手机上实现了长焦相机的远程拍摄能力,以后抓怕远处的MM(哦,错了,是风景)将变得更加清晰。

除了哈苏摄影模块以外,Moto Z还可以连接JBL扬声器模块、电池模块和投影模块,可惜上面三个家伙自身都很厚,当与Moto Z结合后,刀锋之名也就成为了历史

mods-motoz-feature-expanded-mods-d-cn

性能给力续航偏弱

作为摩托罗拉的新晋旗舰,Moto Z的配置规格没的说:骁龙820处理器、4GB内存、64GB UFS2.0存储,这些搭配组合很合理。当然,估计会有不少童鞋会吐槽Moto Z没能用上6GB内存,但在现有的Android系统和APP软件环境下,4GB其实真的够用了。

Screenshot_20161031-171551-168

CPU性能

Screenshot_20161031-174826-641

安兔兔综合性能测试

Screenshot_20161031-171502-396

GPU性能

Screenshot_20161031-221610-147

存储性能

作为一款5.5英寸手机,Moto Z标配的2600mAh电池真心不够大,而这也是追求5.1mm纤薄身材的后遗症。此外,虽然Moto Z屏幕材质为更省电的AMOLED,但2K级别的分辨率却要比1080P消耗更多电力。

为此,Moto Z就只能在系统层面进行更多的省电优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超级省电模式,和其他品牌超级省电模式强制断网不同,Moto Z的这个模式可以运行指定的APP使用网络,而指定APP之外的所有程序则不会占用电池和网络资源

省电1

此外,Moto Z还能进行更高级的应用后台管理功能,可以控制APP后台自启、运行、联网和定位的能力。

省电2

对平时用不上,但又无法删除的系统APP,或是不常用但又不想卸载的第三方APP,我们可以通过冻结的方式,将它们从系统中屏蔽,避免他们占用系统资源。临时需要使用时只需恢复冻结即可。

省电3

有了这些系统层面的省电优化,Moto Z的续航能力还是可以接受的,中度使用坚持一整个白天还是没有太大压力的。如果你真的对续航时间比较看重,可以考虑为Moto Z准备个电池模块或移动电源。

希望模块化基因得以延续

在Android手机在设计上都是“亲戚”的大环境下,Moto Z超纤薄的设计算是一道靓丽风景,而独特的Moto Mods模块化功能,也让Moto Z可以实现跨界能力:当做移动投影机、准专业相机、高品质移动音箱,这种创新的使用模式绝对值得鼓励。

IMG_7215

但不可否认的是,Moto Mods模块价格实在太贵了。699元可以买个专业的蓝牙移动音箱、2000元买个专业的移动投影仪和长焦相机也很容易。当3999元的Moto Z与这些模块加起来的开销着实不低。

未标题-2

作为一款Android旗舰,Moto Z有着骄傲的本钱,但想让所有消费者都认可这份骄傲却并不容易。Moto如果想更进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励更多开发者和团队加入到Moto Mods模块化外设的开发中来,并想办法降低这些模块的成本。同时在后续的Moto Z系列的后续新品中保留这种独特的Mods基因,将其作为长久的生态系统培育起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